真空斷路器的開斷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分閘起始階段(引弧階段):
此階段對開斷性能至關重要,現代理論證明,蘭州真空斷路器的初分階段(0-3mm),電弧電流總是由集聚型向擴散型轉變,此過程轉變的越快越好。
加快分閘初始的電弧電流由集聚型向擴散型過程轉變,有三種措施:
減少運動零部件的質量:在研制真空斷路器過程中,減小導電夾來減小運動的零部件質量,經對比,結果是初分速度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增大分閘彈簧彈力,且要使其在分閘初期(0-3mm)發揮作用。
觸頭壓縮行程盡量的小(2-3mm),使分閘彈簧盡早地參加分閘運動,因為傳統的斷路器動靜觸頭接觸方式皆是插入式,當發生短路電流時,電動力使梅花觸指抱緊導電桿,在動導電桿的運動方向分力為零。而真空斷路器的動靜觸頭接觸方式為平面接觸,當短路電流發生時其強大電動力對觸頭運動是排斥力,這樣觸頭的分離就不必等觸頭壓縮彈簧完全釋放之后由分閘彈簧來拉動了,它的分離和主軸運動時間并無滯后(或滯后甚小),如果壓縮彈簧的行程很小,則分閘彈簧可盡早地參加運動,以便提高初分速度。因此現在研制的真空斷路器的觸頭壓縮彈簧的壓縮就盡量的小(2-3mm),既然初分階段的原動力是電動力的排斥力,要減小的運動質量范圍就是全部運動的零部件。
分閘的第二階段(滅弧階段3-8mm):
當觸頭分離至3-4mm時,電弧向擴散型的轉變已完成,此時是滅弧的大好時機(從大量的試驗證實滅弧的
如果此時電流過零,有限的金屬蒸汽密度衰減極快,斷口間絕緣強度迅速恢復,開斷成功,動觸頭的第二階段速度原動力是以分閘彈簧。
在三相系統中,開斷如果要在Array29零點熄弧將歷時3ms(觸頭在兩個零點中間分離,因此時的開距已足夠大),因此要在開距3-4mm熄弧,其間的平均分閘速度應為0.8-1.1m/s,折算成現今廣泛采用的6mm平均分閘速度約為1.1-1.3m/s,這數據幾乎被國內外的真空斷路器所采納。
然而,這是空載時對斷路器機械操作所測得的數據,在開斷大電流時,分閘速度將大大超過此值,這是因為電動力的排斥力參與運動,因此,甘肅真空斷路器在同樣的時間內動觸頭將運行到6-8mm外,為了縮短燃弧時間,分閘后的第二階段應采取特殊緩沖措施,將導電桿運動的速度及時大幅度降下來,應控制油緩沖的介入時間。
分閘階段時觸頭分離要快,但分閘彈簧并沒有參與,分閘第二階段速度要慢,分閘彈簧太大則不能降低分閘速度,燃弧時間反而加長了,并對第三階段的處理造成了困難。
分閘第三階段(震蕩階段8-11mm):
由于真空斷路器開距小,分閘過程時間短,快速運動的觸頭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停下來,不論用何種方式,最終的速度變化率還是很大,強烈的震動不可避免,因此,余震一般還將延續30ms。
當今,國內外的真空斷路器分閘,動觸頭從分離到進入震區一般約歷時10-12ms,而燃弧時間也大多為12-15ms。顯然,電弧熔化的觸頭局部表面是進入震區后才開始冷卻凝固的。強烈的余震不可避免將液態金屬飛淺而形成觸頭表面尖狀物和觸頭間懸浮金屬微粒。這是造成重擊穿的外因之一,而這種設計上的不足在有限的型式試驗中往往不能充分反映出來。因而長期以來人們對此并無充分的認識。
總之,真空斷路器的設計者應對分閘過程應給予重視,減小運動部件質量,提高初分速度,及時降低第二階段的分閘速度,縮短燃弧時間,使電弧熄滅在進入震區前,給觸頭表面一定的冷卻時間,同時也要求減弱震動強度,使整個分閘過程符合以上機理,這樣有利于提高機械壽命和電壽命。